志书的文字质量标准
1、严谨。遣词用句须遵守语法,符合逻辑,务必概念准确、语义
明确。时间概念要准确,不用“很久”、“最近”、“以前”、“以后”等笼统的词语;空间概念要准确,不用“附近”、“周围”等模糊概念;专用名词要准确,不用“中央”、“全国会议”、“上级机关”等泛指词语;指代要明确,不用“多数人认为”、“专家认为”等抽象词语。不滥用简称。
2、朴实。不说空话、套话,不滥用“最”、“极”、“巨大”、
“重大”等副词和形容词,不滥用“如果”等假设之词和“由此可见”等推理之词等。
3、简洁。事无重复,章无虚设,段无冗句,句无余字,做到言
简意赅。
4、流畅。语句结构清晰,文理通顺,语言流利,标点准确,可读性强。
5、规范。标题格式、名称使用、时间表述、数字书写、计量名称、
引文注释、图表处理等方面的行文要符合行文通则的规定。
志书的体例质量标准
1、严守志界。地方志以行政区域为记述的地域范围,谓之地界;方志又按“事以类从”的原则设立篇目,谓之类界;方志还有严格的时间断限,谓之时界。这些志界都要严格遵守,不要越界,以免重复;又要防止弃界,造成缺漏。
2、横排竖写。各分志要根据事以类从的原则逐级分类横排。横排到所记述的仍然保留着相对独立性的事物时,开始纵述。但要避免分解过细,造成层次繁杂,破坏事物的整体性。竖写,即依时纵述事物的发端、演变和现状,反映兴衰起伏,彰明因果关系。但要防止事无巨细记流水帐。
3、七体并用。地方志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并用,以志为主,又配备图表,以化繁为简,条分缕析,节省文字,扩大容量。图表附于有关章节,图文相配,文表相辅;要防止文图、文表脱节,又要避免相互重复、矛盾。图表大小要根据志书的开本“量体裁衣”,便于排版、装订,尽量避免折页图表。其他体裁下面再详述。
4、述而不论。方志的纵述一律采用记述体、语体文。坚持述而不论,通过资料的科学排比、组合来表达观点,说明问题,寓论于记述之中。不能夹叙夹议,更不能空发议论。不能用工作总结、教材讲义、文艺作品、新闻报道、科技读物等文体,不能用文言文或文白夹杂的半文言。
志书的内容质量标准
1、观点正确。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记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是非清楚,功过分明,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使全志的记述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
2、史实准确。志书所有资料都须鉴别、考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引用资料不能改动,不能移花接木,不能断章取义,不能牵强附会,务使记述符合实际,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3、详略得当。根据修志目的、资料的实用价值决定记述的详略。一般应做到: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特略同;详典型略一般;详关键时期,略平常年分;详实践活动,略文件辑录;详事业发展,略工作过程;详发明创造,略技术措施;详动态资料,略静态资料。特别要注意记述人物的活动,充分反映先进人物的思想、行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
4、特点鲜明。一要体现地方特色,寓全国共性于地方的个性之中,突出记述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主观努力等因素而先于外地、优于外地的事物,以利于人们在建设中因地制宜,发扬优势。二要体现时代特色,寓历史长河的共性于历史阶段的个性之中,充分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特点,突出记述当代的新成就、新体制、新技术、新道德风尚,以利于人们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三要体现专业特色,寓社会的共性于专业的个性之中,集中记述本产业、本行业、本事业所专有的业务活动及其特殊矛盾,以利于专业人员鉴往知今,承前启后。
5、消除抵牾(wu矛盾)。文与表,分计与合计,纵计与横计,前后左右数据要一致,相对数与绝对数吻合;分志之间,概述与各编章之间、前后之间的观点、口径、数据要一致;机构、官职、地名应用当时的法定名称,并须前后一致。
志书篇目设计质量标准
1、突出特色。概括一地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实际,本着“突出特色、经世致用,求深不求全”的原则,按产业、行业、产品种类、事类分类设立篇目,不要机械地按组织机构立目,务求突出地方特色、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写出深度。
2、归属得当。以类系事,逐级归并,横为“平起平坐”的并列关系,纵为一级管一级的统领关系。严格控制篇目升级。
3、标题简明。用词务求准确、朴实、简明、醒目,概括全文无遗漏,概念明确无歧义;忌用文艺式、新闻报道式、工作总结式、标语口号式、论文式、广告式标题。
4、排列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排,或按主次地位排,或按因果关系排,或按习惯称谓排。不管什么方法,都要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便于理其端绪,寻其始末,究其原因,识其规律。
地方志编纂的质量标准
衡量一部志书质量高低的标准有很多方面,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条:
1.观点正确。志书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观点,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2.体例完备。“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综合运用,以志为主,适当考虑图照份量,做到图文并茂。
3.史料翔实。志书是资料书,史料翔实是首要标准。
4.特点突出。一般化的东西从简,有特色的事物突出,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5.行文规范。志书不是文艺作品,也不是总结报告和教科书,文体要求采用规范的语体文,力求准确严谨、简洁明快、平实通顺、典雅生动、风格统一。
6.印刷、装帧符合国家规定。
怎样区别"史"与"志"
目前对于刚介入修志的新人员来说,常常遇到史与志的区分问题,最常见的是将方志与史书混作一体,或将方志与史书界限混淆不清。历史地看,志与史虽然同源,且载录内容及写法上有其许多相通之处。但两者始终不曾合二为一,而是貌合神离、桃枝李实,各按各的特点延续发展。史体是以时系事,志体是以类系事。旧史学中有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大体例,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著述历史。而志体却要求分门别类记述一方之历史和现状,采取纵横结合,以横为主的记述方法。两者的区别还是较明显的。具体说,史与志的主要区别在于:
1、史远而志近。常有“隔代修史,当代修志”之说。譬如《史记》、《资治通鉴》等,都是在若干朝代以后才组织编撰;而方志则常常在当代或当代历史稍过,即行着手编写,如当代八十年代新中国第一批志书。同处一个时代,目前又行着手第二轮修志;
2、史专而志广。史书重点记述政治改革、国体变迁、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专题性强。志书则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记叙一方之政治、经济、文化、物产、民俗……,故有“地方百科全书”之誉;
3、史简而志繁。史书突显时间脉络,纵向线索清晰;志书“横排竖写”,纵横兼顾,内容大而全。故有“史是一条线,志是一大片”之言;
4、史记善恶,志重褒扬。史书要求既要载录历史的成功业绩,又要秉笔直书,勇于反映历史的失败与教训,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观点当为后世之楷模;而志书则不同,她力求客观反映和体现历史、自然的美好现象。但不排除对一些社会晦暗面的客观记叙,只是有所侧重点而已;
5、史侧重探索历史规律,志只反映(或体现)这一规律。史书具有总结经验教训的功能,以加叙加议的笔法力求探索历史发展前进的规律;志书的笔法要求严谨客观,严禁议论和推论,平铺直叙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
6、史笔采用记叙文体,记述广而手法灵活,志笔客观朴实、简洁明畅。史体作者可以出面评论,史论结合,可以文学手法形象的描绘和人物刻画,可抒情,可议论,要求文笔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和趣味性。而志体则不然,必须严格使用语体文,不可采用史笔的手法;
7、史书主述史,志书重存史;
8、其他如体例、结构、语言运用的不同等等。
志书篇目设计质量标准
(一)分类恰当。符合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门类齐全,归属得当,能反映民航空管事业发展历史与今天的基本全貌,做到“不重不漏”。
(二)层次清楚。全书和各篇以及各篇内部之间的地位、等级关系明确,层次分明,排列有序。
(三)与时俱进。志书篇目应根据民航空管事业发展历史与今天的特点有所创新,以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
(四)特色凸显。能在保持志书共性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个性,体现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
志书内容标准
(一)观点正确。符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事求是,是非清楚,功过分明,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史实准确。在认真忠实地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基础上,再进一步对资料进行认真的研究和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务使记述符合实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内容完整。志书应具备规定时段地域内所应记述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主要重大内容应比较完整,主体资料应比较齐全,关键史料应有尽有,无缺漏,做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
(四)特色鲜明。突出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充分反映存在于众多事物中的地方特色,不同时间的时代特色,不同行业的专业特色。
(五)详略得当。根据修志目的、资料的实用价值决定记述的详略。一般应做到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特略同;详典型略一般;详关键时期,略平常年份;详实践活动,略文件辑录;详事业发展,略工作过程;详发明创造,略技术措施;详动态资料,略静态资料。特别要注意记述人物的活动,充分反映先进人物的思想、行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
志书行文标准
(一)志书语言采用记述体语体文,取舍相宜,疏而不漏。文约事丰,言简意赅,述而不作。另外,还要讲究语言美,做到文采风流,行话及史实性群众语言可自然融入,使志书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达到完美的统一。
(二)记述时“横排竖写”,既全面系统记载各类事务,又清晰地描述各类事物的发展变化。
(三) 根据不同内容的要求,灵活运用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各种体裁反映不同的事物。
志书编写文字规范标准
(一)文字
1.文字以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1986年10月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使用标准的简化字书写,不得使用繁体字和1997年12月已停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化字或其他不规范的字。如“蓝天”、“潦草”、“年龄”、不得写成“兰天”、“了草”、“年令”。姓氏、题词和书法的手书字、引文、文物古迹等特殊行文例外。
2.书写格式自左向右横排。
(二)文体
采用语体、记述体。使用陈述句,不使用祈使句和感叹句和疑问句。杜绝使用口语、文言或文言白话夹杂。语法规范,逻辑严密。
(三)文风
遵从志体,述而不作,引而不论。用词准确,文约事丰。修辞恰当,文风朴实,通俗流畅。
二、篇目标题
1.命名
篇、目、子目等标题均以事名题,开宗明义,不加修饰。
2.序号
篇用中文数字,目用阿拉伯数字,目以下一般不冠序号。篇、目、子目等的序号一般不冠“第×篇(目)”字样。
3.层次
层次区分不得使用“一是……二是……三是……”。目以下以标题的字体(如黑体、楷体)区分层次。
示例:
“一、
1、
(黑体字、正楷字)”。
如确有必要,可于“一”下增设“(一)”的层次或于“1”下增设“(1)”的层次。
示例:
“一、
(一)
1.
(1)
(黑体字、正楷字)”。
三、称谓
(一)行文采用第三人称。不称“我处“等。
(二)人名一般不冠“同志”、“先生”、“女士”等类称呼,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首次出现时,原则上在姓名前冠职务。
(三)地名、历史名称援用当时名称,必要时括注志书下限时的名称。
(四)涉外的国名、地名、人名、党派、政权机构、报刊名称等以新华社译名或社会公认译名为准。涉外名称首次出现时,视需要括注英文原名。示例:“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
(五)各种机构、文件、会议、著述等名称尽量使用全称,名称过长时,可在首次出现时使用全称并括注简称。简称应概念准确、不引起歧义
(六)新出现的名词按约定俗成格式书写。示例:“windowsxp”、“98抗洪”、“匪警110”、“9•ll’恐怖袭击”。
四、数字计量
(一)数字
1.数字用法以l996年6月1日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I15835—1995)为准。
2.数据以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为主、主管或专业部门的统计数据为辅,如出现不一致的数据,以统计部门的统计数字为准。
3.汉字数字的使用:
(1)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示例:“一天”、 “星期三”、“七上八下”、“千钧一发”、“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国两制”、“九五计划”、“一切”、“第一书记”、“名列第二”。
(2)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用顿号隔开。如“十六七吨”不能写成“十六、七吨”。
4.阿拉伯数字的使用:
(1)表示数量。在书写时,千以下数值直接书写,万以上精确数值,采用国际通行的三位分节法全部写出,节与节之间空一个字节,示例:“共计53 312人”。数值过大,尾数多零的整数数值,可以“万”、“亿”为单位书写,示例:“二亿三千四百万(234 000 000)”,可写成“2.34亿”,但不得写成“2亿3千4百万”。
(2)含计量单位,或表示小数、倍数、分数、比值等数字。示例:“2.5”、“3倍”、“16‰”、“3/4”、“3﹕2”、“东经118º18',北纬24º32'”。
(3)表格中的数值、年龄、体重、身高、气温等具有统计含义的数字。示例:“35岁”、“79公斤”、“178厘米”、“15摄氏度”。
(4)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惯用序号等数字。示例: “中办发[19983]08号文件”、“卫准字第123号”、“国际标准GB 2312—8’’、‘‘常委会第30次会议”。
(5)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注释中的数字(古籍与所据版本一致)。
(6)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每个数字占一个字节,数值不能断开移行。表示数值范围时,以波浪式连接号“~”连接。示例:(150~200)千米、(200~3000)元、(O~8)摄氏度、15%~20%,198O年~1999年。
5.在有些情形下,如物理量、非物理量、代码、代号中的数字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目前尚不统一,要求尽量使用阿拉伯数字。遇特殊情形,或者为避免歧解,是否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可以灵活变通,但全篇体例应相对统一。如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既可使用汉字,也可使用阿拉伯数字。原则是与前后文体例保持一致。示例:“一百多人”或“100多人”。
(二)计量
1.以国务院1984年2月27日颁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为准,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惯用的市制、英制计量单位一律废止。引文中原计量单位不变,但首次要在页下要注明与法定计量单位换算比例。示例:“2马力①(在页下注:①1马力=735.5w)”。
2.行文中的计量单位用汉字表述,但在公式中均使用对应的符号。如行文中 “平方米”、“大于”、“水”,在公式中用“M²”、“>”、“H20”表述。
五、引文注释标点符号
(一)引文
l.引文尽量引用原著。转引大意不加引号,引用原文加引号,并在页下注明出处。第一层引文用双引号,如果引文本身含有引文,则所含引文用单引号标注。引文出处含作者、译者、书名(包括原书名)或文章题目(及期刊名)、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年代、卷次、页码等要素。无法注明原引文出处的,注明转引出处。
2.引文严格忠于原文。如有摘删,用“……”替代删除的原文;原文如有错别字,将改正之字置于原文字之后ce彤内;如原文有漏字,将增补之字置于原文字之后“()”内;如原文有缺省文字,则在原文字之后用“[]”填充,缺多少字,填充多少“[]”。
3.同一条引文多次出现,只在第一次注明出处,第二次以后在引文后括注“(同前)”。
4.成段引文或重要引文可独立成段,用不同字体书写,首尾不加引号,各行开头和末尾均比正文内缩一个字空。
(二)注释
1.注释内容较少,用文内注,直接在原文后括注。
2.注释内容较多,在原文后标示注释序号,在页下注释。页下注释以页为单位排序,序号用①②③……标示。原文后标示的序号与页下标示序号相对应。
(三)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用法以1996年6月1日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为准。
1.逗号、顿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汉字的位置,居左偏下,通常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汉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汉字的位置。在书写和印刷时,后四种符号上下居中。着重号、专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2.凡用汉字“一二三……”表述的序数,数字后用顿号“、”。凡用“(一)(二)(三)……”或“(1)(2)(3)……”以及 “①②③……“表述的序数,括号或圆圈之后不加任何标点。凡用阿拉伯数字“1 2 3……”表述的序数,数字后右下用附点“.”。凡用“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表述的序数,序数词后一律用“,”。示例:“一、”、“(一)”、“(1)”、“①”、“1.”、“第一,”、 “首先,”。
3.凡先总述,后分述,总述完毕后用句号。示例:“2000年,本镇在校中小学生2 368人。其中,男生1 240人,女性1.128人。
六、时间
1.采用公元纪年,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分、秒,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示例:“20世纪90年代”、“2008年”、“12时12分35秒”。年份书写全称,省略“公元”二字。示例:“公元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写作“1988年8月8日”,不写作“88年8月8目”。如涉及旧历纪年、人物生卒年,参照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附录中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及人物生卒年版书格式表述。示例:“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公元1860年11月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白求恩(HenryNorman Bethune, 1890-1939)”。
2.尽可能用具体时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不写“上个世纪”、“去年”、“今天”。
3.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涉及其他月份时,不用间隔号。视事件知名度大小,确定是否加引号。示例:“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一二·一○’事件”。
4。年代起止(迄)用“~”表示范围,示例:“l980年~2000年”、“19世纪~20世纪”。
七、图片表格
(一)图片
1.地图。以测绘部门的公开资料为准,标明比例和图例。
2.照片。对于反映空管局发展特点、文化特色等内容的照片可集中于卷首,随文照片安插于相应章节之中。
3.插图。一般置于相关文字之后,如属统属性的图,可置于有关文字之首。随文插图不标序号,一般附文字说明。
图例:
此区域为图片
图为×××××××××××
(二)表格
1.表格有纯数字表格、柱状型表格、圆饼型表格等多种。一般使用纯数字表格。纯数字表格由表头、表体、表注三部分组成。表头系标题、表序和计量单位的统称;标题含时间、被统计地域(单位)、内容提要三要素,如表例:“1994年~2007年××××统计一览表”;标题下一行左侧标明表的序号(全志连贯排序),表例:“表20”;含计量单位的表,在表序右侧标明表的计量单位,表例:“单位:千克”;表体系表格本身,左右两侧开放,不加竖线条;表注系表格后的附注说明。
表例:
1994年~2007年××××统计一览表
※※※
※※※
※※※
※※※※
×××
×××
×××
×××
×××
×××
×××
×××
×××
×××
×××
×××
注:×××××××××××××
2.如果表格一页排不完,转下页续排时,下页表格的右上方注“续表”,续页表格省略表头。
3.所有图表均随文走,文中可以括注“(见××图或表××)”,不在图、表之前标“附”字。
大学志的篇目设置要求
什么是篇目?简单地说,篇目就是志书的框架结构。篇,指构成一部志书的各大部分,亦称分志;目,指构成一部志书每大部分中的各小部分,即分志下的章、节、目等层次。
篇目为编修新方志的设计蓝图,它是搜集资料的向导,整理资料的提纲,分工编写的依据,总纂合成的纲领。篇目在修志过程中,起着宏观控制、调节和指导作用。篇目是否合理,是否切实可行,既影响编纂进度,也影响编纂质量。一个较好的篇目,应该是主线明确、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经纬安排合理、立目粗细得当,既能反映本部门本行业的基本面貌、发展脉络、个性特点,又能处理事物之间的制约、联系和影响,并且符合志书体例要求。
篇目设置的程序
设置篇目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这是因为篇目设置不可能一蹴而就。篇目从雏形到成形、定型,从搜集资料提纲到成书的目录,要经过多次修改,日臻完善。
一、为什么必须首先拟订篇目
编纂新方志,须避免肓目性和片面性,须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在编纂工作开始之前,拟订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篇目。
首先,资料是编修地方志的基础,而篇目对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起着指导作用。有了科学合理的篇目,就可以在它的指导下,全面、系统、定向地搜集资料,该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轻重得当。同时,可根据篇目的要求,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考核、取舍,使浩繁杂芜的资料条理化、规范化。
其次,有了科学合理的篇目,才能进行合理的分工,充分调动各承编单位、各分志撰稿人的积极性。编纂新方志如同大兵团作战,一部志书卷帙浩繁,需要几十个部门、数百人或?千人协同进行。篇目犹如总体作战方案,有了它,各承编单位、各分志撰稿人才能统一目标,统一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
再次,篇目又是志书体例的具体体现,决定着志书的成败与质量高低。只有拟订出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简繁适宜,去取得当;既能包罗万象,又能备而不泛;既能突出重点,又能简而不遗的篇目,才能最终形成一部体例完备、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兼收并蓄而无混淆,包罗万象而不杂芜的高质量的志书。
二、拟订篇目应遵循的程序
第一步,在拟订篇目前,应学习地方志理论知识,了解方志体例特点,并研究旧志和外地新志篇目,以掌握编纂地方志的一般原则和方法;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学习,做到熟知本地区、本部门的历史和现状,以确定志书应记述哪些内容,应突出哪些重点和特点。
第二步,对草拟出的篇目要组织史志办公室所有编纂人员进行研究讨论,集思广益,形成征求意见稿。
第三步,将征求意见稿印发各承编单位,并广泛征求各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史志办公室将汇集到的各方面意见,加以研究吸收,最后修改形成篇目初稿。
以上所述为粗线条的,一般仅涉及篇(分志)或章的层次,其作用是指导搜集和整理资料。待资料搜集工作结束并进行初步分类整理后,一般要对篇目进行修订、完善,同时要细化到节或目的层次。篇目的细化工作,要由史志办分工编辑与分志承编人协商进行,并应广泛征求分志承编单位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史志办对各承编单位细化了的篇目,汇总归纳并平衡各分志的繁简详略,处理各分志间的交叉重复,统一格式,最后形成较详细的篇目。在此基础上进行初稿编写。
篇目设置的一般原则
设置篇目,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这里所说的实际,包括两方面,一是从志体的实际出发;二是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要求反映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专业特点。
一、横排竖写与纵横结合
横排,是指按事物的性质横向分类;竖写,是指以时间为序纵向记述。纵横问题实际上是指在志书中如何处理时与事的关系问题,即在拟订篇目,安排层次时,是先分期还是先分类的问题。在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早期,方志理论界曾开展过这方面的讨论,有的认为应先分期再分类,有的认为应先分类后分期。最早出版的县级志书中,有采用先分期再分类记述的。随着方志实践和理论探讨的深入,方志学界已形成共识,即先分类后分期,也就是要横排竖写。
横排竖写的编纂方法,是由方志记述对象的广泛性、复杂性所决定的。地方志为一方之“百科全书”,要记述一方自然、经济、政治、科教文卫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头绪多,内容繁,为使之条理化、科学化,非横排竖写,难以为之。不仅卷(编)、篇(分志)的排列要坚持这一原则,而且大部分分志(如工业志、农业志、教育志、文化志等等)以下的章或节,有的到目也应坚持这一原则。就是说,大部分分志内部划分层次时,首先应根据“事以类聚”“类为一目”的原则,按事物性质划分章、节、目层次,然后再进行纵向记述。这样划分的层次,章与章,节与节或目与目之间一般为横向并列关系,各自记述某一类事物;而章、节、目之间一般为纵向关系,章辖节,节辖目,这样既显得门类清晰,又显得条理清楚,还可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
横排竖写是编纂新方志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但由于方志所记述的事物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在记述一些具有特殊性的事物时,应灵活掌握这一原则,做到宜横则横,宜纵则纵,纵中有横,横中有纵,纵横结合,使篇目既符合志体,又便于把内容写清楚。如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公安、检察、法院、军事等分志中的有些章节,宜于先纵向排列。但在纵向排列章、节时,最好采取寓时于事的方法。如军事志中的驻军可横排为:清末驻军、北伐军、国民党军队、人民军队等。这样,既区分了事物的性质,又照顾了时间顺序。
二、横不缺项与纵不断线
新编地方志要求横陈“百科”、纵述历史,“ 百科不可或缺一科”,历史主线不可割裂,即所谓横不缺项,纵不断线。
横不缺项目是拟订新方志篇目要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方志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就是一个“全”字。所以,称它为一方之全书。它所记载的是一地、一行业之全貌,举凡一地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等等,无一不在方志记述范围之内,缺一项就不成其为方志。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越来越多,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我们在拟订新方志篇目时务必深入研究,熟知地情,做到尽其所有,无所不包,广辟类目,注重科学,也就是务必做到横不缺项。
纵不断线是编纂地方志需要遵循的另一重要原则。地方志为“一方之全书”,又是“一方之全史”,横向看方志反映一方之全貌,纵向看,方志反映断限内一方——包括各行各业的兴衰起伏和历史发展脉络。因此,断线如缺项一样都会影响志书的质量。在已经出版的志书中,断线现象较多。如某县志在记述农业管理机构时,第一节即为“农业局”,写的是1953年成立的县农业局情况。其实该县农业管理机构早已有之,如清末的劝业所,民国时期的实业科等。某县志“乡村建设”一节中的“乡镇驻地建设”,历史演变情况只字未提,仅列举各乡镇驻地现状。部分志书在记述“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各项事业发展时,往往廖廖数语,一笔带过,人为地造成断线。断线现象违背志书的编纂原则,削弱志书的功能,影响了志书的质量,必须加以克服。
三、反映时代特点
反映时代特点是编纂新方志“三突出”原则之一,拟订篇目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时代特点是指志书断限内各历史时代所独有的人和事,或各历史时代的人和事所独有的特点以及当代人用当代观点所记述的各历史时代的人和事。如志书对封建时代的政治腐败、经济剥削的记述,对近代“洋行”“洋火”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对我国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的记述,对国民党统治时期军阀混战、吏治腐败、经济崩溃、民不聊生的记述等等,均反映了断限内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又如新志中记载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科学种田、农业机械、汽车制造、家电销售、行业新风、好人好事等内容,无不体现了新时代的特征。为充分反映时代特点,拟订篇目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㈠要突出反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领导在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事业中所起的作用,用事实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唯一正确的思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㈡突出记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用事实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㈢突出记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㈣要突出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㈤要突出记载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反映??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㈥记载旧时代的事物要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四、反映地方特点
反映地方特点为编纂新方志“三突出”原则之二。地方特点是指本地所独有的事物或与外地相比占优势的事物。地方特点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地域特色。沿海不同于内地,南方不同于北方,山区不同于平原;内蒙的草原,新疆的海港,陕北的黄土高原,江南的水乡等各具不同的特色。地域特色决定了各地不同的经济类型及经济发展水平。二是经济特色和物产特色。如鞍山的钢铁,大同的煤矿,增城的荔枝,海南的椰树等。三是人文特色。如曲阜的三孔,敦煌的莫高窟,扶风的法门等,绍兴的师爷,河南的豫剧等。四是景观特色。如杭州的西湖,桂林的山水,江西的庐山,云南的石林,湖南的张家界等。五是交通特色。如北京的航空,上海的港口,郑州的铁路,武汉的“九省通衢”等等。
反映地方特点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单独立志法。即对一地具有非常特殊地位的事物立专志记载。如《山东省志》为反映泰山和“三孔”的特殊地位,专设《泰山志》和《孔子故里志》;《桂林市志》为反映地方特色,专设“山水志”。二是升格法。即对一地有特殊地位的事物,由目升格为节,或由节升格为章加以记载。如各地为突出地方特点将茶叶志、柑桔志、烟草志、盐业志等升一至两格重点记述。三是排列优先法。即对有一定优势的事物在排列顺序时,优先排列。如农业志排序应为先种植业再养殖业,有的地区养殖业地位特别突出,种植业所占比重较小,设置篇目时可先排养殖业,再排种植业。以《伊克昭盟志》为例,卷十为畜牧业,卷十一为垦务,卷十二为农业。这种排列方法突出了地区特点,完全符合伊克昭盟的盟情。四是浓笔重墨法。即对有一定特点的事物,记载时可适当加大篇幅。采取上述方法反映地方特点时,要注意不可滥用,以避免造成篇目结构混乱和内容归属失当。
五、反映专业特点
反映专业特点为编纂新方志“三突出”原则之三。专业特点也叫行业特点,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一地独有的行业或与外地相比占有一定优势的行业,如景德镇的陶瓷,大庆的石油开采等。反映这类行业特点可考虑采取列专志法、升格法、优先排列法等。二是指一地内部各行业之间相比较各自具有的特点。反映这类行业特点一要采用浓笔重墨法,二要采取“详独略同”法,即对有特点的东西详记,对有共性的东西简记、少记或不记。如机械工业志,重点记机械工业产值、产品、效益、设备、技术革新等项内容,而机械局(公司)内虽设有工、青、妇等组织,或宣传等专门处室,而这些内容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共性,所以可不记。
篇目设置的基本方法
前面叙述了设置新方志篇目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下面介绍设置新方志篇目的基本方法。
一、在继承旧志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篇目
新方志是在旧志基础上的发展、延续和进化,因此,拟订新方志篇目,一方面要继承旧志的优良传统,摒弃旧志的糟粕,另一方面要在继承旧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旧方志在设置篇目方面的优良传统,主要有事以类聚,类为一志,横排门类,纵述历史,横不缺项,纵不断线,统合古今,详今略古等。旧方志的这些优良传统和特性,是历代方志学理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华,新方志若抛弃这些传统,就不成其为方志。因此,在拟订新方志篇目时,首先强调要继承旧志的优良传统。
旧志也有很多糟粕,如对帝王、将相、官僚士绅进行歌功颂德以及表彰贞节烈女等内容占据志书很大篇幅。这些内容多宣扬“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用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编纂新方志须剔除这些糟粕。另外,旧方志多用当时的概念和名称标卷立目,如天章、圣泽、封爵、舆地、官署、公廨、秩官、津梁、驿递、赈恤、蠲免、祠祀、名宦、儒林、隐逸、流寓、方使、释道等等。这类标目多已过时或本来就不科学,今人看起来难以理解,拟订新方志篇目时必须舍弃。再者,旧志篇目在横排类目时,往往孤立地记某一类事物,在反映事物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等方面非常欠缺,在制订新方志篇目时须加以克服。
拟订新方志篇目,必须在批判地继承旧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继承不是目的,继承旧方志的优良传统和方志理论,是为编修新方志、创立新方志理论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只有建立新方志篇目体系,才有可能客观准确地记述和反映这种变革。旧志中的城池、津梁等内容须由新志的城乡建设志取而代之;旧志中的“兵役”“驿道”须由新志的军事志、邮政志取而代之;旧志赈恤、蠲免须由新志的民政志取而代之等等。另外,一些新出现的事物如汽车制造业、家电工业、科学技术、农业机械、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审计等等,不创新篇目便难以记载。总之,新方志所记述的对象与旧志相比不知要复杂多少倍,许多事物不单是量的增多,而且起了质的变化,新事物比比皆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在拟订新志篇目时必须加以创新,否则,一些变化了的事物以及新生事物便就难以记载,也就失去了编纂新方志的意义。
拟订新志篇目要批判地继承旧志传统,要进行创新,但批判什么,继承什么,如何创新,方志工作者要做到心中有数。为做到这一点,须认真研究旧方志理论,同时,要尽可能多看几部旧志,既要看前人所称的“佳志”“名志”,也要看看那些评价不高或一般的志书,这样就可以有个比较,有利于开阔视野,打开思路,充分认识旧志的特点和弊病,这样才能谈得上批判地继承。另外,对变化了的事物、新生事物,要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在新志中的地位和位置,要做到归类科学,横排合理,记述有序。再者,要克服旧志只注重横排,片面地孤立地记载事物的缺点,注重反映事物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如农业志要专设综述篇,以反映农业经济体制的变革、农业生产条件、农牧副渔各业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等等。
二、如何进行篇目排序
拟订篇目首先遇到的是篇目如何排序的问题,也就是首先要探讨方志所记述内容的位置关系问题。方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排序是否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关乎志书的质量,因此,篇目排序应遵循一定原则。
篇目排序的首要原则为科学性原则
篇目排序的第二个原则为以时为序原则。这里包含排序,如军事志中的驻军一章应先排清末驻军,再排民国驻军,最后排人民军队;二是以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后顺序进行排序,以教育志为例,排序应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
篇目排序的第三个原则为先统后分原则,即先记具有综合性或共性的内容,后记具有独立性或个性的事物,如全志的总述、农业综述、工业综述、商业综述以及各专业志的概述要安排在各志之首位。又如计划、统计、物价、工商行政管理等专业志(分志)属综合经济管理范畴,其位置应放在经济部类各志之前。
篇目排序的第四个原则为先重点后一般原则,即先排老、大、特,后排一般性事物。
三、如何进行科学分类
新编地方志要求事以类从,以类系事,类为一志,因此,拟订新方志篇目所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划分门类。总的说,志书各门类要按不同事物的不同性质进行划分,不同性质的事物不能凭主观强行撮合成一类,同一性质的事物不能割裂开记述
四、掌握好分类的标准
志书门类如何划分有一个标准问题。志书所记载的每一项事物在划分门类时,必须按同一标准划分,否则会出现篇章繁杂、结构不合理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