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教研究 > 教师教育 > 正文

第四十个教师节“最美教师”情况简介

日期:2024-09-20来源: 作者:关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广泛凝聚建设教育强国的力量,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9月10日向全社会发布了2024年“最美教师”。

李校堃、王芬、刘华东、于洁、彭玉生、黄柳平、周树强、周兴露、高金荣、周晓玲光荣入选。他们心有大我、敬业立学,以仁爱之心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有的多年扎根教学一线,坚守如磐,用爱心和智慧点亮学生成长梦想;有的深耕药学教育,积极探索推广生物制药人才培养模式;有的坚持实践育人,长期奋战在田野考古教学中,致力培养考古专业人才;有的聚焦幼儿教育,创新办学模式,让孩子们获得广阔的成长空间;有的用匠心筑梦,以工匠精神激励学生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有的挚爱特殊教育事业,用心用情当好扶残助残的守护者;有的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培育舞蹈人才,让中国舞蹈艺术薪火相传;有的瞄准科技前沿,在推进科技攻关上奋勇争先,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良好师德师风和强烈责任担当。

 

李校堃,男,满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64228日出生于陕西渭南,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药学学科带头人,基因工程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八届主席团副主席(兼)。

李校堃主要聚焦以生长因子为代表的蛋白质药物基础理论研究与新药研发,尤其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家族蛋白的功能、系统理论与新药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多种促组织损伤与再生修复的一类新药和三类载药医疗器械,广泛应用于烧伤、难愈性溃疡、重大灾害性创伤和国防战伤救治;发现并系统阐明了FGFs家族蛋白与代谢疾病相关机制,提出“生长因子代谢轴”理论假说,为相关代谢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为生长因子治疗代谢病的新药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李校堃从事科教工作20余年来,领导科研团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生长因子(FGFs)开发为临床药物的国家,为中国加快开发具有自主国际知识产权的生物新药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校堃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生长因子代谢调控轴理论,发现并阐明生长因子与代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和机制,为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患者带来福音,为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芬,女,汉族。197612月出生,籍贯山东潍坊市。她以行为重,着力于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科教融合育人,讲台、田野和实验室都是她的课堂。她深耕田野考古和实验室教学,先后带领10个年级的本科生、16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在即墨北阡、邹平丁公、章丘焦家和安徽固镇垓下等遗址高质量完成考古实习任务。她负责“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田野考古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新石器时代考古”等课程的讲授,相关课程获评“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和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等。作为考古组负责人,王芬5年来带领团队讲授“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通识核心课程,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受众本科生涵盖全校30多个院系约8万人次。王芬主持的即墨北阡考古项目创新性探索史前贝丘基层聚落的田野操作和综合研究,她从人骨同位素、食物结构角度,首次提出并运用三元混合模型探讨古代居民的食物结构,具有创新性意义。
 

刘华东,河南淮阳中学物理老师。让课堂充满“魔法”、让学生爱上探究,是刘华东躬耕教坛15年来的目标追求。他潜心钻研教材,努力让物理课充满“魔法”,深受学生欢迎。“火焰掌”“徒手劈砖”“钢珠穿硬币”,这样的趣味实验在他的课堂上经常出现,他把枯燥难解的物理知识变得具体、生动。课余时间,刘华东经常放弃休息,为农村科技馆义务服务;自发组织开展公益科普活动,将优质科普资源带进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带领学生到“爱心粥屋”参加志愿服务,身体力行育新人。他先后获得全国“十大基层科普人物”、全国科技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全国科技志愿者“年度之星”、全国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出彩河南人”2023年“最美教师”等多项荣誉。2016年,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的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落户河南省淮阳中学,让刘华东与科普结缘。他主动请缨,成为一名基层科普志愿者。

如何让科普更有吸引力?刘华东把教学之外的时间都花在科技馆,潜心研究有趣的讲解,还经常放弃周末与假期,接待来访参观。

乡村学校科普资源匮乏,如何让科普流动起来?刘华东利用身边材料自制科普教具,钻研出一套互动性更好的实验,自发组织开展公益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活动30余场,将优质科普资源带进乡村,启蒙更多的乡村孩子。

7年来,刘华东为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义务服务超2100小时,接待参观人数超10万人次,开展科普讲座和培训50余场,线上科普超100万人次。在他的努力下,科技馆科普教育全面开花,累计辅导学生获奖1200余项。

于洁,江苏苏州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她扎根讲台三十余载,于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用真诚和善良诠释教育热忱。她曾先后在7所学校做了33年的班主任,带领学生以书信、日记的形式记录40万字成长历程,并在他们毕业时整理成《弘毅少年》成长纪念册。她21次半路接手后进班级,在即将退休之际还主动请缨去偏远的乡镇中学轮岗。她致力打造正能量班级,创设了各司其职、“每个学生担任一项班级事务,三年做好一件事”等班规,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从昆山南到昆山北,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昆山市先进班集体。

在工作之余,于洁还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帮助与培养。2013年,她成立苏州名优班主任工作室,对年轻教师倾囊相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骨干教师。她坚持12年每周三晚开设“于洁沙龙”,帮助年轻教师解答困惑,为国培班、省培班学员开设400多场讲座,与全国各地班主任一起探索教育真谛。

 

彭玉生,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教学点校长、教师,2019年入选“荆楚好老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等荣誉。

彭玉生今年48岁,是彭家沟村人。1996年,彭玉生师范毕业时放弃进城机会,选择回到村里,“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改变更多山里孩子的命运。”他坚守南水北调库区教学点28年,培养出了百余名大学生。乡村教育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撑船家访孤岛上的学生,资助40多名学生,劝返面临失学的学生50多人……乡村的孩子学习知识,渴望走出大山,彭玉生选择坚守,用知识改变着山里娃的命运。他是老师,是孩子们梦想的缔造者、是领路人、启明灯,是亲密的朋友。他是校长、是教师们的坚实后盾。“点亮一名教师,就能点亮一群孩子”是他的格言。

 

黄柳平,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第一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1992年,大学刚毕业的黄柳平来到遥远的粤东山区兴宁市,从此扎根山区,一晃就是32年。在32载从教生涯中,她用爱心、耐心感染儿童,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教具,解决了山区玩教具缺乏的难题。2013年,根据国家工作部署,兴宁市启动了整治无证幼儿园的工作。时任市教育局幼教专干、学前教育教研员的黄柳平接下了这块“烫手山芋”。当时,兴宁有上百家存在安全隐患的“无证园”。

5年的时间里,她到访这些“无证园”的总次数达2000多次。曾经面临碰壁、谩骂甚至人身威胁,她顶着压力和当地村委、幼儿园负责人反复沟通,手把手指导规范整改。“我们采用一园一策,我们每个幼儿园都会量身定做一个整改方案,规范他们办园。”在她的推动下,兴宁115家“无证园”都达到了办园标准,拿到了办学许可。2021年,黄柳平担任兴宁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她开始关注如何带动全市幼儿园办园水平提升。她牵头起草并创办“1+2+n”集团办学模式,将兴宁市第一幼儿园的办园经验毫无保留地输出,带动一批乡村幼儿园发展,让村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水平相近的学前教育。

 

周树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技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工匠等荣誉。他长期从事数控技术研究,培养了1600多名技术骨干,含多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创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企业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16载从教路,身为航空领域的能工巧匠,周树强在技术上不断精进;作为职业教育的践行者,周树强成就芳华,让许多未来的技术中坚力量从成都航院去到更加广阔的天地放飞梦想。受成都航院老一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榜样引领,周树强始终坚持言传身教,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勇担为国铸重器的重任。

“我对教学感兴趣,喜欢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过程,这让我很舒服。”在周树强看来,航空报国并非要冲锋在一线,为航空工业持续培养优秀航空人,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也可以是航空报国的选择。

2014年至今,周树强累计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15项,9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成都航院蔚然成风。他培养的1600多名学生里,有多位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行业标兵、劳动模范称号,90%的学生都冲在航空企业技术技能第一线。

 

周兴露,贵州省遵义市启智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在“尊重差异,以爱育人”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周兴露深耕特殊教育一线,用满腔热情和心血汗水守护一群“折翼天使”向阳生长。扎根教育30年,从普通教育转型到特殊教育,周兴露用爱心帮特殊孩子跨越障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差异化的送教方案,定期开展送教上门活动。2015年,遵义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医教结合、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周兴露带领启智学校团队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在“机制、保障、提升、精准、创新”上发力,创建了以“医为前提、教为重点”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模式,构建了“康教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融入社会打基础。她的学生多次在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奖。除此之外,还有20多名学生转到普通幼儿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为提升学校特殊教育师资水平,周兴露积极邀请国内著名特教专家,指导老师们践行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在学校掀起课改新风,努力锻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同时,她还充分发挥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帮扶青海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开展互派教师跟岗交流学习,并派遣骨干老师赴青海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班授课。在她的带领下,学校所在的红花岗区实现了普特融合全覆盖,打造了医教结合示范区,学前融合教育走在前列,学校获得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特殊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2022年,周兴露被授予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202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高金荣,女,北京人,著名舞蹈家和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她将敦煌舞的研究和探索作为她一生的追求,开创了敦煌舞流派,成绩斐然。 那些日子,高金荣把临摹的200多幅壁画舞姿图挂满办公室,仔细观察比较,研读大量的文献、史料、艺术资料,写下了十万余字的笔记。在高金荣的带领下,学校45年持之以恒传承敦煌舞教学,坚持不懈培养敦煌舞表演艺术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融入“大思政课”育人体系,让艺术赋能思政教育,更好地发挥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1981年,她带着学生们赴敦煌表演得到了季羡林、常书鸿等专家的高度肯定。1986年,带领学生赴京进行了《敦煌梦幻》汇报演出,受到文艺界、学术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在做好敦煌舞人才培养的同时,她还面向全社会大力推广传播敦煌艺术。敦煌舞教学体系创建四十五年来,高金荣矢志不渝追求、探索,形成了以“教材、人才、剧目”为重点内容的敦煌舞教学体系。她相继编写出版《敦煌舞蹈》《敦煌石窟舞乐艺术》《敦煌舞教程》《敦煌舞示范教学》等专著。从青丝到白发,如今已年近90岁的高金荣教授依然坚守在敦煌舞教学的第一线,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潜心教书育人,专注于舞蹈人才培养,用舞耕耘,用爱播种,阐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责任与担当。

周晓玲,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街第一小学语文老师。1996年,周晓玲受父亲执教影响,带着满腔热情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当时常因班级成绩提不上去而着急上火。”每次难过时,她总会发现衣服口袋里被悄悄塞进的糖果,教案里夹着暖心的小纸条,还有教师节学生稚嫩的祝福声,这些成为周晓玲保持热爱、坚守育人初心的最大动力。

作为学校管理者,周晓玲致力于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把“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作为教师培养理念,以培养校园名师为抓手,培育了一批师德高尚、教学突出、家长赞誉、社会认可、学生喜欢的“鸿雁教师”,带动学校其他教师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常态化组织教师开展同伴互助、反思提升、课例研讨、教学沙龙、名师引路、专题研究。她还依托“名师工作室”,广泛吸纳不同学校的优秀教师,助力区域内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整体提升。“致力于办高品质的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教育”是周晓玲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她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路上前行了28年,以仁爱之心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良好师德师风和强烈责任担当。

 

 

 

上一条:高等教育 教师教育 重要文件与领导讲话汇编(2022-202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