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概况  政策文件  发展规划  理论研究  校志编纂  决策参考  资料下载  学校首页 
赴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考察学习 “十三五”规划的调研报告
2018-07-02 14:56   审核人:

2015年4月7日,我校印发了《渭南师范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方案》,确立了“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领导工作小组、目标任务、基本框架、实施步骤和编制要求。4月15日,印发了《渭南师范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编写提纲》,规范了我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内容和基本要求。

为提升我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4月19日—23日,学校纪委书记任健带领党政办主任韩小卫、宣传部部长杨利民、科技处处长卢爱刚、人事处处长赵江永、高教研究室主任(兼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张联和发展规划处徐军义,先后赴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考察学习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相关经验。

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和我校同属师范类院校,有相类似的办学经历,但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闽南师范大学的申硕、升大,泉州师范学院的转型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等方面能为我校提供经验借鉴,其主要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对我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通过与以上两所学校主要领导及党政办、宣传部、科技处、人事处、教务处、发展规划处等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并深入相关部门考察学习,实地查看相关实验室、资料室、图书馆和闽南文化研究院等,形成如下考察报告。

一、两所学校的基本情况

1.闽南师范大学: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前身为漳州师范学院,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能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次重大机遇,办学水平实现了三次重大跨越。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首批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现第一次跨越;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第二次跨越;2007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实现了学校博士点建设的突破,2013年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同时本科专业列入本科一批招生,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校园占地1231亩,现设21个教学院系,62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含17个教育硕士学科领域,2个工程硕士学科领域),4个博士人才培养方向。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1000余人。现有专任教职工1136人(含双聘教师),具有正高职称的164人,副高职称的3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09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9人等。

闽南师范大学秉承“博学、明理、砺志、笃行”校训和“敢拼会赢”的优良传统,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确立“办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该校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理念,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和闽南文化研究特色。

当前,学校正全面实施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办校”四大重点工程,确定了“办学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建设目标。

2.泉州师范学院: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前身为1958年创立的泉州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学校占地1185亩,有东海、诗山两个校区。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泉州师范学院,2011年获批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1个思政教研部、1个校企合作软件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8000多人。教职员工11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700多人,教授、副教授30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60%以上。

泉州师范学院坚持“善学如泉,正心至大”的校训,贯彻“应用型综合性地方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发展研究生教育,拓展继续教育”为办学层次,将“培养敢拼会赢、创新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植根泉州,立足福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确立“建设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的新型地方大学”的办学目标,力争早日复名泉州大学。

当前,学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建设开放型、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大学。

二、考察学习学校的主要参会人员

1.闽南师范大学:学校纪委书记 黄来渊;宣传部部长 罗炎成;人事处处长 林培榕;教务处处长 林梦雷;发展规划处处长 祖国颂;科技处副处长 陈越;党政办主任 李庆瑶。

2.泉州师范学院:学校党委副书记 高云程;党政办副主任 李山宏;党委宣传部部长 陈建宁;人事处处长 胡东红;教务处副处长 王峰;重点学科与学位建设办副主任 程广文;科研处副处长 苏天恩。

三、考察学习的主要内容

1.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思路、步骤和做法。

2.构建和形成办学特色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3.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4.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效能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5.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6.推进文化传承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7.硕士点建设与申报、更名大学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四、两所学校的工作经验及相关建议

1.事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思路、步骤和做法

闽南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祖国颂介绍了学校“十二五”期间完成的两项主要任务,博士培养项目申报的获批和更名大学的成功。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将根据国家和福建教育发展纲要主要完成三项任务:一、办学定位重新讨论,凝炼打造师范特色,走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重在服务社会,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二、进行综合改革,适应社会需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校转型发展。三、以“十三五”规划为抓手,强化责任目标考核管理,将阶段性目标和总体性目标相结合,将质量提升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将规划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框架。

泉州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高云程介绍了学校发展的主要情况。重点是学校董事会的组成和建设情况,它由市委书记、市长和事业有成的社会贤达人士组成,定期更换调整,共同推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党政办副主任李山宏对学校发展情况由做了总体介绍。

建议:一、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要从办学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和来考虑,确立阶段性工作任务和具体实施方案,将规划落到实处。二、学校在特色发展方面应予政策倾斜、特别是在人才引进、平台建设、项目申报、资金配套等方面重点支持。三、学校发展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配合。

2.构建和形成办学特色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闽南师范大学办学特色凝练思路,一、做大做强办学过程中已形成的办学特色,如闽南文化研究特色和教师教育特色。二、构建与办学定位相符合的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发展方向。三、办学特色建设要有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的支撑;四、学校在本科教学实践中要渗透和传播学校特色教育;五、要考虑社会的认可程度。

泉州师范学院的特色建设经验,一、在特殊行业进行校企合作,如海洋学院,重在对海员的培训等。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特色建设,找准切入点,如“南音”研究,已经获批硕士点。三、以科技服务闽南地区和台湾海峡两岸的社会发展,构建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建议:一、在办学特色上学校要重视培育和构建特色发展方向。二、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服务地方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教学科研内容。三、在特色发展方面,要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与支持,推进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四、在科研平台建设、教学科研成果审报、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就业面向等方面,学校要积极引导,支撑办学特色的发展。

3.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闽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林梦雷介绍了教师教育特色人才培养经验。一、基地建设。从2009年开始,学校与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合作,建设教师教育实习、培训基地,以当地中小学教师和学校学生相互置换的方式,进行教师学历提升培训和学生顶岗实习实践,效果良好,准备推广。二、在二年级学生中进行“师范生”选拔,打通师范与非师范的专业限制,提升学生学习面向的自由选择度。三、以服务闽南文化为基础,在中文、历史、艺术、传媒等专业面向社会招考,举办各种培训班,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四、加大大学生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由团委组织,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学院经费配套联合推进。五、实施“3+1”培养形式,由招生办负责实施,在互认学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到校外或境外交流学习。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闽南师范大学根据福建省社会发展需要和对工科学生拨款提高的情况,改革调整专业,准备扩大工科的学科、专业建设,为学校转型发展和服务社会做准备。泉州师范学院具体做法是,一、根据学校发展需求,面向社会招聘学科专业负责人,实行“一校两制”,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二、对“师范类”专业进行调整,进行校企业合作,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建设发展新专业(主要是就业好的服务类专业)。

建议:一、重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与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有计划、有重点的建设,达到布局合理,良性发展。三、重视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与社会竞争力,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育机制。四、参与和服务地方社会发展,重视对地方社会文化的研究。

4.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效能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闽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处长陈越介绍了科研情况,一、学校实施“1211”工程,各部门协调完成,科技处是主要负责单位之一。二、学校科研项目配套经费超过10万元,根据项目负责人自身意愿,可选择以下两种办法之一使用,一是按学校应给配套经费的60%作为奖金,学校不再给予项目配套经费;二是配套经费划拨给科研管理部门,财务处单独制作经费编号,按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报支。三、学校以服务地方文化和经济社会为主要对象,重视高新科研平台建设和学术委员会与“章程”的作用,在横向、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上,取得良好效果。四、学校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学科技园。

泉州师范学院的做法是,一、学校每年给科研平台建设投入2000万,其中10%为平台运行经费,5%为平台开放基金。目前正在制定将科研配套转化为科研奖励的文件,思路是国家级科研项目,奖金为8+x×3%(x为项目资助经费金额)万元为奖励金额。横向项目经费中,除过项目基本费用,其它经费都以科研奖励的方式由教师直接领取。二、重视对侨资的吸纳,增加科研经费。三、重视校企合作,进行科研攻关和专业培训。四、服务泉州当地的社会产业,社会经济效益良好。

建议:一、科学研究要从学校发展定位和地方文化建设需求找准切入点,建立科研平台,组建科研队伍,形成科研特色,创新科研成果。二、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接地气”,在横向与纵向课题上可以进行联合攻关。三、科研经费的配套可以根据需要,制定调动科研积极性的科研项目奖励制度,进行合理性的政策倾斜与合适性的经费支持。四、给科研平台按照级别给予日常运行经费,并按照要求给省级科研机构设开放基金。

5.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闽南师范大学人事处处长林培榕介绍说,一、学校实施“1211”工程,到2020年,在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投资1.4亿专项经费,由人事处、科技处和研究生处负责实施。二、学校在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引进和管理上,实行“一人一策”。三、在教师引进后的管理考评方面,由教师工作处制定政策,因学科专业差异,考评方案由各二级学院制定报教师工作处核定后,由二级学院具体实施。四、学校教职员工实行分类管理。

泉州师范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和我校情况相似,在人才引进方面没有亮点,因当地特殊文化构成,人才队伍建设比较缓慢,没有形成可以学习参考的地方。

建议:一、学校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根据学校发展规划调整、引进和培育人才队伍。二、人才队伍的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调动所有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三、重视发展规划中相对长远的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6.推进文化传承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闽南师范大学罗炎成处长从三个方面介绍,一、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校长主编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读解当代社会核心文化价值观,已成为学校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二、成立闽南文化研究院,对地方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已实现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团委负责下的社团活动,传承地方文化;创办闽南文化研究刊物,对外传播闽南文化。三、对校训文化的传承。研究发掘校训的人文性特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传播校训文化精神。

泉州师范学院有相类似的做法,但突出了对当地传统文化中“南音”的研究和传播,并以此为基础申报获批2011年硕士专业建设点。

建议:一、文化传承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地域历史文化内涵,找准切入点,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发展。二、文化传承要有载体,有重点性的投入和建设,争取形成学校文化特色与优势。三、文化传承要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在教学、科研、团队、平台等方面,形成系统性的建设模式,提升办学层次。

7.硕士点建设与申报、更名大学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闽南师范大学1992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成立闽南文化研究院,在闽南文化研究领域实现了本硕博一体化教育。2013年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

泉州师范学院2000年升格为泉州师范学院,2011年在闽南文化的“南音”研究方向方面获批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学校的建设更名目标是“泉州大学”。

建议:一、争取省政府、教育厅对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帮助与支持;二、重点突破优势学科的建设和服务地方文化的瓶颈,在科研团队、平台建设、政策倾斜、资金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三、要参照教育部“大学”设置标准,有针对性、目标性、计划性的投资和建设。

五、考察学习的总体认识

1.闽南师范大学重视中长期规划的编制、管理和落实。按照“十二五”规划实现了博士点的审批和更名大学的目标。

2.两所学校均重视特色办学。一、面向需求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特色。两所学校所在城市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效益好,学校面向地方,积极开展鞋服人才、航海人才等地方急需人才的联合培养。另外,泉州师范学院与企业合作联合开办了4个二级学院,在管理和运行模式实行上实行“一校两制”,政策灵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绩突出,值得借鉴学习。二、地方文化研究特色突出。主要包括闽南文化研究、南音研究等,在全国范围内独具特色,通过地方文化研究,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层次。

3.两所学校都能够发挥地域、地缘优势,推进学校发展建设。一、发挥当地海外华侨的资源优势,成立学校建设董事会,积极联系在外华侨捐资建校。如泉州师范学院的每栋大楼都有华侨捐资,并以华侨名字冠名。二、重视对外交流合作。两所学校地处沿海城市,与国(境)外高校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开展教师交流学习,学生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在沿海城市,有国外学习经历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形势很好。

4.两所学校在文化传承方面都能找准切入点,以地方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传播为载体,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如闽南文化研究、南音研究等。

5.两所学校均重视科学研究的地域性特征,在科研奖励制度的建设和配套经费的落实上灵活多样,都以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为手段,推进学校科研活动的展开。

6.两所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整体相对薄弱,但在重点学科、专业领域内优化组合,政策灵活多样,具有可操作性,提升了学校人才队伍质量。

7.闽南师范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如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采用信息化管理,提高效率,节省人力。学生自助借书、还书,选订自习室座位等,管理科学,有序。

8.闽南师范大学试行按照大类招生,学生在入学后1年或1年半后,选择申报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办学灵活,优化了人才培养方式。

9.硕士点的申报和更名大学方面,均能在地方文化研究方面进行突破,提升办学层次。如闽南师范大学因闽南文化研究而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泉州师范学院因南音研究而获批硕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

                              (执笔:政策法规与发展规划处 徐军义)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14 渭南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渭南市朝阳大街中段 邮编:714099 电话:0913-2133973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