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门概况  政策文件  发展规划  理论研究  校志编纂  决策参考  资料下载  学校首页 
赴皖西学院、合肥学院、淮南师范学院交流学习迎评工作考察报告
2018-07-02 14:44   审核人:

赴皖西学院、合肥学院、淮南师范学院交流学习迎评工作

考 察 报 告

教育部于2011年启动了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2012年确定安徽省和陕西省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试点省份,安徽省的皖西学院已于2013年4月通过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淮南师范学院、合肥学院等校也正在积极准备迎评工作。这三所学校与我校系同类院校,其主要领导都曾多次担任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有的还参与了教育部和安徽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评估方案的制定、研讨。这三所学校的迎评工作经验对我校有很大的参考借鉴价值,其主要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对我校迎评及各方面工作能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为推进我校迎评工作,2013年12月17—19日,纪委书记任健、副院长程书强带领评估办副主任孙宏恩、发展规划处处长姬晨和程金良副教授、吕健科长,先后赴皖西学院、合肥学院、淮南师范学院,考察学习迎评工作。通过与以上三所学校主要领导及评估中心、教务处、发展规划处、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并深入相关部门、二级学院查看教学管理与评估资料,形成如下考察报告。

一、三所学校的基本情况

皖西学院:皖西学院位于安徽省六安市,2000年由原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皖西联合大学和六安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校园占地1581亩,现设14个二级学院,4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8万人,教职工1070人,专任教师771人。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硕士学位授权规划立项建设单位和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3月启动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2013年4月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合肥学院:合肥学院是一所合肥市属的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为1980年成立的合肥联合大学。2002年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合肥学院。现有19个教学系部,51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5000多人,在校外国留学生75人。在职教职工920人,其中专任教师738人,另有国内外兼任教师193人,常年在校的外籍教师近20人(其中2人获中国“国家友谊奖”,10人获安徽省“黄山友谊奖”)。该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环境工程硕士)、中德合作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高校、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副主任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该校2009年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计划2015年接受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淮南师范学院:淮南师范学院位于安徽省淮南市,1999年由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淮南教育学院、淮南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2000年升格为淮南师范学院。校园占地1216亩,现有15个院系,55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近18000人。在职教职工900多人,专任教师700多人。2009年学校被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省级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开始与安徽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取得“良好”成绩,2013年4月启动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2014年接受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二、三所学校迎评工作经验做法及主要建议

(一)学校顶层设计是首要和最关键的问题

1.办学定位的确定

皖西学院评估中心主任王全林介绍,皖西学院从三个层面确定办学定位:一是外围上,适应中部崛起、大别山老区振兴、合肥经济圈建设、六安市发展;二是学校内部,结合学校历史、办学能力、发展水平;三是吸收学校集体智慧。评估时要有学校重要规划文件、重要会议证明,办学定位与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目标等要相互印证、相互支撑。王全林建议:审核评估采用的是“谁主张,谁举证”,因此,在迎评当中,学校的定位要适当“下沉”。

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介绍,合肥学院办学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学校的全方位工作都围绕办学定位展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改变知识输入导向为知识输出导向,将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还原成课程模块;课程体系上,由学科体系转变为技术逻辑体系,基于能力和应用,增加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优化课程结构;实践教学体系上,建立实验教学新理念,即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习要改变“放羊式”,要有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要“落地”、真题真做,解决现实问题的选题不低于50%;教学质量监控上,关键点的监控要有标准、有信息采集、监督监控到位、反馈及时、结果处理到位;师资队伍上,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产学研合作上,要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上,实行模块化教学改革,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第二课堂,纳入学分体系;办学特色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接地气”,与地方加强合作,与德国、韩国加强合作。

淮南师范学院院长曹杰旺认为,迎评的重点、难点在学校的顶层设计,以及与之相应的机构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看机构设置与调整的思路是否清晰,与办学定位是否吻合,运行模式、效率效力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如何;看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各专业招生规模调整)是否体现学校定位。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关键是办学定位要定好,内涵建设搞好,教学和质量抓好。淮南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师范性”,近年来主要增设应用类特别是工科类专业,适度压缩师范类专业规模,师范类专业实行“精英化”教育,培养“名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上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

2.办学特色的凝练

皖西学院办学特色凝练的思路,一是要与上一轮水平评估时的办学特色承接,二是要与办学定位相符合;三是要有教学科研成果支撑;四是要考虑社会上是否认可。皖西学院从两个方面凝练办学特色:一是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服务地方文化,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以科技服务大别山区发展。

皖西学院领导的体会和建议:学校在办学特色上要注重培育,要给予倾斜、支持,例如教学科研成果审批和推荐上报、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就业面向等方面,都要支撑学校办学特色。

(二)正确把握审核评估的要领和特点

皖西学院副院长张穗萌认为,上一轮水平评估定量评价多,主要从“形式”上看新建本科院校办得像不像本科院校;新一轮审核评估定性评价多,主要从“神(内涵)”上看新建本科院校办得像不像本科院校。

淮南师范学院院长曹杰旺、皖西学院教务处长刘鑫认为,审核评估专家进校前通过审阅学校状态数据和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听课,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已基本掌握,进校后重点是核实有关问题。专家常常一进校就直接问问题,进行“制度跟踪”、“深度访谈”,就某个问题分别询问校领导、处科级干部、院系领导、教师、学生,审查制度规定的实际落实情况,验证各类人员说法的一致性。

曹杰旺认为,审核评估70%是评估学校领导和主要中层领导,包括机构设置。硬件方面,专家不仅看图书数量、实验室数量,更要重点看这些硬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看逐年增长情况,看利用率。

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认为,审核评估重点看学校定位,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即如何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合肥学院副院长陈啸认为,审核评估指标体系中硬件以量化指标为主,软件以定性描述为主,学校在迎评中,要注重“硬件软化、软件硬化”,要思考提高硬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和利用率,要思考如何将定性描述转化为定量评价,如:办学定位一般表述为“立足…,面向…,发展…”,多数学校认为这是定性描述,不好量化,提供规划文件即可。其实专家是会通过量化审核的,如对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审核,可以看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结构数据(有多少学生留在当地就业),看学校融入地方的科研参与度,看学校的社会服务情况(社会服务能力取决于教师的产学研合作能力)。

陈啸认为审核评估关键抓“三大”、“三小”:“三大”:即要宏观把握三大方面:(1)办学定位、办学指导思想要准确把握,要“落地”;(2)教学体系与方案的形成,是否有效地贯彻、吻合了办学定位;(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重视和探索改革,要“落地”和固化方式途径。“三小”:即通过三个微观方面透视学校整体工作:(1)课堂教学,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堂,听课检查时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规范上,而要看教师是否注重“问题引入”、“案例教学”,是否有课后的延伸活动;(2)试卷材料,不能停留在试卷材料的齐全、规范上,而要看题型、命题标准、试卷分析,要改变多数文科课程考试题型“老五样”(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只考基本知识点的状况,要增加案例分析题、综合应用题;提倡考试方式改革,提倡过程考核,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材施考”;(3)毕业论文,改变理论化、“假大空”现象,要真题真做,专家不仅看论文材料的齐全和形式规范,更要重点看选题是否符合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开题的任务下达情况,教师指导是否按学校的标准,导师评价规范化用语的关键词的把握,导师、评阅人、答辩组给分的一致性及三者的权重问题。

安徽省的教学审核评估过程中,都抽选不同类别的专业进行专业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剖析,这个做法有助于引导学校加强专业建设,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三)迎评工作的理念和思路

皖西学院评估中心主任王全林认为,迎评工作应持平常心、正常态,寻找差距,积极作为,突出以评促建、重在建设。

淮南师范学院院长曹杰旺认为,不能为了通过评估而开展工作,要不搞运动、不搞突击、不搞形式。学校启动迎评工作,不要过早、过多地强调材料准备和收集整理,而要以迎评为契机,扎扎实实做好日常教学改革与管理工作。对于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评估工作影响着生源,影响着办学收入,直接关系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所有部门、所有岗位和人员,都与评估有关系,都要思考自己及所在的部门、岗位能为迎评和教学中心工作做些什么,千万不能一部分人干、一部分人看、一部分人品评。迎评及学校工作的开展,关键是要转变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的观念,态度问题比能力问题更可怕。

(四)有关数据标准的把握和确定

审核评估要求参评高校在自评期间,每年要形成和上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报表、年度教学质量报告。其中的数据一旦上报,再不能更改和调整。三所高校领导均认为,应重视和谨慎把握有关关键数据标准,注意学校综合统计、人事、资产等不同渠道所上报数据的一致性,并主张坚持实事求是地上报数据,以免难以自圆其说,给专家和上级部门造成弄虚作假的印象。皖西学院的做法:(1)教学经费投入:不能低于教育部目前的合格评估标准(目前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方案规定: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即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2%。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000元),皖西学院投入为25%。(2)教师队伍数量:生师比不能低于教育部目前的合格评估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将行政教辅部门属于教师身份、有教师职称的人员,计算进专任教师,并要尽早给适当安排课程或实践教学指导任务,这些人员的姓名要出现在课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之中;外聘一部分企业、中小学兼职教师,也要尽早给适当安排课程或实践教学指导任务。(3)每个专业的教师人数:每个专业应至少有8—10名专任教师(不同专业之间不交叉),3名高职称教师。

(五)推进迎评工作的经验做法

皖西学院迎评工作根据评估的重点内容(即“5个度”:学校办学定位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高校四项职能对办学定位的支撑度,教学运行之间的吻合度,硬件条件的保障度,学生、用人单位、社会、政府的满意度)和校领导的分工,成立办学特色与材料组、师资与条件保障组、教学建设与教学管理组、校园文化建设与接待组、督查组等5个工作组,各组由分管校领导统一指挥,牵头部门总负责、一抓到底,协作单位落实。学校纪委监察处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

在迎评工作中做到“五个坚持”:(1)坚持将学校重点工作与迎评相结合。学校将迎评工作与安徽省打造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省级应用型示范校建设相结合、相互推进。(2)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学校设计“通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方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质量的吻合度为主题,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坚持以迎评为抓手,集中重点破解新建本科院校三个瓶颈问题(师资队伍、实验实践环节、基础设施建设)。(4)坚持以工程化方式推进。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以工程方式聚合资源,以项目形式推进。(5)坚持在服务地方当中培育特色,推进学校发展。

为便于专家全面、直观、快速了解学校办学成就,在专家进校时举办5个方面的工作展览:廉政文化展(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廉政文化研究中心”成果展)、服务地方成效展、红色文化展、地方文化展、教学成果展。

(六)教学改革与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

1.皖西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大文、大理分类培养,“平台+模块”、“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培养体系,课程分5个模块:通识教育模块,大类培养模块(35学分,共同通识课),实践环节模块(应用文科不少于35学分,理工科不少于50学分,所有专业4年不断线),专业课程模块(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强化专业核心课),教育类课程模块。

教学大纲设计:构建网状知识体系,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结合。

质量保障体系:看有没有质量保障措施,运行得怎样,效果如何,不能仅仅停留在监控方面,而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行重新梳理和整理。1.组织体系架构:教学工作委员会、评估中心、教学督导组、日常督查组、教学事故认定处理组等。2.制度体系:进行系统梳理、重新整理、淘汰废止、补充制定。(1)人才培养方案管理:从制定到执行都有规定;(2)教学运行管理:有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学分制、教学质量管理制度、12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领导听课制度、教学质量考核制度、督导组制度;(3)教学基本制度文件:专业建设办法、课程建设办法、二级学院考核办法;(4)检查评估体系(7个方面):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学生网上评教、实验室考核、教研室考核、三期教学考核、专业评价分类、课程评估;(5)反馈体系(9种渠道):三期教学检查整改反馈、学生座谈会整改反馈、网上学生信息平台反馈、日常教学巡查整改反馈、教学例会反馈、校长短信反馈、领导同行督导听课反馈、网上信息反馈、教学简报反馈;(6)运行结果使用:将其纳入对相关部门、教学单位的年度量化考核,奖励幅度大。

2.合肥学院

(1)质量监控系统专职化:专门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对全校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独立于教务处之外,与教务处平级,改变教务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

建立“学校质量监控中心——院系分中心——学生信息员”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建立3支质量监控队伍:专家队伍,由二级学院没有行政职务的教授组成;督导队伍52人,专兼职结合、退休与在职结合、校院两级结合;学生信息员队伍。

实行分类听课:实行领导干部、教师、督导听课制度。考虑到领导干部的知识背景、岗位特点,实行领导干部分类听课制度,将领导干部按知识背景、岗位特点分为5类,设计5种不同的听课表格,不同类别的领导干部听课的主要观测点有所不同。

(2)质量监控规章制度:一是三支质量监控队伍管理的规章制度;二是评选优秀教学质量奖的制度,每年评选一次,打破评委一次听课决定的做法,改由督导、同行、学生长期听课、多次评价结果确定,教师个人教学资料、各方评价材料展览公示,学校奖励幅度大(一次获奖的奖励1万元,三次获奖者再奖励10万元)。

(3)对教学质量标准的认识:达到两个满意,一是学生对学校教学效果满意,通过学生网上评教、学生评教组织评教、学生座谈会体现;二是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满意。

(4)主要环节评价标准和方法:要比较与其他层次的大学有什么不同,是依据什么制定的,为什么要这样制定。

(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关部门和二级学院设计并落实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前的教学计划主要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而人才培养方案的所有环节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突显应用型(落实办学定位),要不断修订(培养目标要参考行业标准),增加认知实习环节(第四学期末及暑期形成一个小学期,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行业职业的认知实习)。

                               (执笔:评估办主任:孙宏恩副教授)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14 渭南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渭南市朝阳大街中段 邮编:714099 电话:0913-2133973
后台管理